首页 | 机构简介 | 章程建设 | 战略规划 | 高教研究 | 高教论坛 | 政策法规 | 合作办学 | 下载中心 | 学校主页 

 高层论坛 
 高教改革 
 理论天地 
 高教视点 
 
 
 
  高层论坛  
当前位置: 首页>>高教论坛>>高层论坛>>正文
 
信息化时代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
2016-11-03 14:35  

                                   (摘编)

   以信息革命为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磅礴之势席卷全球,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深刻认识当前国际高等教育面临的变革趋势,准确把握信息化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是牢牢抓住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点和核心任务,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必然要求。

信息技术给大学的教育教学带来巨大冲击

今天,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由工业社会步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正在给大学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教学方法等带来巨大的冲击,国内外许多专家预测,这一冲击将孕育高等教育的第二次革命。面对这样一场革命,高等教育工作者唯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刻把握这一历史性变革的本质和特征,才能在信息化浪潮中不断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担负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赋予大学的神圣使命。

移动互联时代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

1.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指导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高等教育似乎还没有做好相应的变革准备。这种准备的缺失主要是尚未深刻认识到作为生产方式革命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对包括高等教育领域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它不仅仅在直接意义上改进传统教学模式,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其所实现的全方位革命性变革对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从而迫使高等教育做出相应地变革,以适应新的时代。

2.移动互联时代的教学模式要更加多样化、开放化和专业化。当代学生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属于网络世界的“原著民”。这就从客观上要求,移动互联时代的教学模式要更加多样化、开放化和专业化。教师要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改革中来,探索线上与线下融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开放与特色并重的多样化教学模式,建立切实适合学生学习实际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3.学科和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的问题亟需改变。我们这里所说的“学科和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不是指学校的学科和专业同社会上的工作岗位不对应,而是指二者发展阶段意义上的脱节,更多的体现为二者的不适应。我们应该看到,目前大学的学科和专业设置的基本依据是工业化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

当前我国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应关注的四个方面

笔者以为,当前我国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1.确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过程中,如何进一步增强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根本上说,这要取决于大学对教育教学改革价值取向的把握。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方法。教育使人从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这就从价值论的高度决定了信息化时代的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必须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相结合。

2.以教学模式改革为杠杆,“撬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全方位改革。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像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移动学习、微博、微信等信息技术催生的新的教育和信息传播手段,以无孔不入的渗透性和不可抗拒的蔓延性,彻底改变了人类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的学习方式。进而迫使人们不得不对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重新审视与反思。在高等教育领域,传统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理念,将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通识教育理念转变。

3.以教学管理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构建信息化时代的大学教育生态系统。进入信息社会后,社会发展“倒逼”大学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逐步确立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通识教育理念。新的教育理念客观上要求,传统的“三中心”式的教学管理模式必须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涵养”为主要手段的教育生态培育模式。具体做法有:顺应变革趋势,用信息化带动教育教学现代化;打破壁垒,促进校内外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协调师生主体,实现和谐教学;加强教学支持系统建设,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等等。

4.以创新文化建设为抓手,营造创新性人才培养环境。文化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根基和血脉,是哺育人才成长的土壤、空气、阳光和雨露。无论是慕课、翻转课堂还是移动学习,技术固然重要,但技术只是手段而非本质。任何技术都代替不了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尤其是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功能。大学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创新导向;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大学制度的应有之义。

(作者:乔建永  北京邮电大学校长)

(摘编自《中国高等教》2016年第13-14期)

关闭窗口
   
访问量:

权所有:安徽工业大学发展规划处、高教研究所 地址: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北路400号 邮编:243002  邮箱:ghcgjs@ah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