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教育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全省教育系统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综合改革为强大动力,努力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全方位、系统性的整体提升。
一是教育的安徽特色更加鲜明。创新是安徽最为宝贵、最具优势的“遗传基因”。五年来,我们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不断探索实践,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徽风皖韵与时代特征相融合的教育发展之路。推广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铜陵经验”,105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评估认定,成为全国第9个、中部第1个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全覆盖的省份,提前3年达成目标任务。职业教育实行“市级统筹、县级整合”,打破部门界限和学校类型界限,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全省中职学校由2012年的487所精简到359所。自2013年开始分类指导推进地方特色、地方应用型和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初步构建具有安徽特色的地方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比例达80%以上。深入推进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省建设,率先建成省级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平台,基础教育信息化综合水平位列全国第9位,应用水平位居全国第1位。常态化在线课堂应用实现所有教学点的全覆盖,被教育部作为优秀案例向世界推介。推进管办评分离,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市县三级政府教育督导全覆盖,有力地推动了各级政府切实履行教育职责。率先试行中小学新任教师“省考县管校用”制度,推进“县管校聘”改革,实行无校籍管理,推动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
二是教育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五年来,我们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全国中上行列。2017年,全省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5.9%,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0%左右,分别比2012年提高14.1、3和4个百分点,主要教育指标连续5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五年来,我省大中专院校培养各类人才360余万人,开展职业培训500余万人次。我省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0年的12.3年提高到13.5年,每十万人口高等教育在校生数达2237人,比2012年增长6.5%。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取消和暂停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点310个,新增适应新兴产业人才培养需要专业点1353个;高职院校与现代产业紧密联系的专业点比例超过80%,组建区域和行业职教集团41个。高校建立了一批协同创新中心,产出了一大批重大科研和科技转化成果。2013年以来,全省高校申请发明专利15824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6044项;签订转让技术合同11534项,合同金额22.49亿元,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中部第一。建立分类管理、差异化扶持的政策体系,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建立了本科、高职和中职生均拨款制度,2017年财政性教育经费达1053.39亿元。
三是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显著增强。五年来,我们把人民的期盼作为目标,努力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城镇挤”问题开始缓解、“乡村弱”短板明显拉长。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中小学生均校舍面积、生均运动场地和各类仪器设备值达标率由2012年的7.12平方米、5.5平方米和58.5%提高到9.91平方米、8平方米和100%;中小学标准化率由2012年43.4%提高到100%。落实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95.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9个百分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力化解大班额问题,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大班额比例比2012年分别降低5.8、20.1、24.8个百分点,达成度分别排在全国第2位、第1位和第10位。加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完善工作机制,强化联保联控责任,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规范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多种方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着力破解义务教育择校难题。实施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全省幼儿园比2012年增加3065所,在园幼儿增加42.8万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66.2%,实现了农村“一镇一园”目标。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盲聋弱智三类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0%以上,让残疾孩子同样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全面建立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体系,2013年以来,累计发放国家奖助学金、免学费补助资金及助学贷款资金543亿元、7600万人次。高招专项计划累计招生2.64万人,2017年招收7190人,比上年增长9.6%,更多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子成功实现了重点大学梦。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多年保持在88%以上,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面加强学校安全防范能力建设,安全教育演练实现了全覆盖,万名学生意外死亡率持续控制在较低水平。
四是教育综合改革纵深推进。五年来,我们瞄准影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不断增强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研制《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安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改革顶层设计更加完善。加强中小学志愿服务、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职业体验等实践环节,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以大力发展校园足球为引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帮助学生掌握一两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全面启动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探索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分类招考成为高职院校招生主渠道,2017年比例达到50%。加快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更好发挥素质教育导向作用。全面实行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开展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提高校长队伍专业化水平。深化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推进高校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省教育厅本级行政审批事项减少88%。
五是党的建设和政风行风建设持续加强。五年来,我们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各级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明显增强,自觉在思想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健全,中小学党建工作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民办学校党建“两个全覆盖”进一步落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启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扎实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系统推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建设,把好课程教材政治关思想关质量关。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通过明察暗访和专项督查等形式,持续加大“五乱”治理力度,严格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划片、就近、免试入学政策,省示范高中招生指标80%分配到初中且不设最低控制线。对违规补课的学校,分别给予取消省级示范高中称号、黄牌警告和通报批评等形式的处理。加强中小学电子学籍管理,严格规范中小学教材教辅征订工作。五年来,教育乱收费得到很好的治理,乱招生和乱补课问题得到较好的遏制,乱订乱发教辅材料问题明显收敛。坚持以案为鉴,扎实开展专题警示教育,出台廉洁从政“十条禁令”,从严教育管理监督干部。发挥巡视利剑作用,完成对厅属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和直属单位的巡视巡察工作。部署开展了“小金库”、基建采购、高校科研经费、师德师风等4个专项治理,向顽疾开刀。对违纪违法问题坚决实行“零容忍”,及时公开处理结果,点名道姓通报曝光。
刚刚过去的2017年,我们以迎接党的十九大为动力,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回应群众期待,推进重点、攻克难点、化解热点,工作的力度、成果的显现度、群众的满意度明显提升。国务院刘延东副总理和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先后来我省调研,充分肯定了我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启动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372所。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高中阶段教育全面加速。全面推进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改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实施一流学科专业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五年行动计划,3所高校、13个学科跻身国家“双一流”建设。全省高校共获批3022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项目数全国第一名,连续6年名列全国前两位。深入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全省义务教育教师交流人数占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4.59%。在公办本科高校全面实施编制“周转池”制度,在全国率先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全部下放至高校。改革高校招生计划管理模式,制定“招生计划测算模型”,规范权力运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现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覆盖,5366所学校151万名学生享受免费营养餐。扎实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让群众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
回顾过去五年,教育的成绩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教育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取得这样的成绩,最根本的是得益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全社会真诚关心、积极支持的结果,凝聚着教育系统广大教职员工的心血、汗水与智慧。